回归理性的生活

What is social?

早上停用了一些社交网络的帐号,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试图去探索,真正的生活和朋友,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时代,它让我们可以很迅速的联系到我们所希望的联系的那个人,但是渴望却被降低了,就像东邪西毒里的台词:从前看见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但是等你真的可以看见另一面的时候,你又不想看了,回头看看,或许山这边更好。

在Objectified里面,Dieter Rams 提到他所认为的设计十原则,他的观点中,Less and More 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们尊重设计师,因为设计师帮助我们发现了身边的材料和环境,可以怎样被挖掘出使用的价值,如何重新组合一些元素,完成更多的应用。但是,设计师不是全能的上帝,因此,我并不认同一些所谓的‘概念’学说。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设计背后的理念,即使和设计师的目的背道而驰,仍然是无可挑剔的正确,因为它就在那里,只是你没有发现别人所看到的。人自身的复杂性,被运用到物质表面的时候,会结合成纷繁的新综合体,即使两个人的观点相近,仍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的生理感官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我所理解的 less and more = let it be .

我在春节期间注意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我的父辈和稍长年龄阶层的人群,他们并没有我们所频繁使用的社交网络和工具,他们仍然维系了很好的社交圈,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情感的元素。我反问自己,如果没有人人、QQ这些工具,我还能联系到谁,还有那些人依然可以找到我?

答案是很少的几个人具备这样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我将失去和其他人的联系。

很悲惨的结论,因此我开始反思,既然都联系不到,也就是说,我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那我现在到底是维系着怎样的一个社会关系?

有些观点认为,我们找寻社会关系的原动力,来自于对另一个自我的追求。因为自身无法达到某种层面的要求,就通过扩大可选择的人群来补充。这个观点很个人中心化,好像除了自己和自己需要的,其他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一样,萨特说,存在是有原因的,所以这两者实际上并没有矛盾。因为对自我的认识和内在需求的挖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东西在那里,是因为它在某个时间点会被某种需求所获取,并不会因为现在的‘我’没有需求,就代表将来的‘我’也没有需求。小的时候几乎所有男生都生过爱打小报告的女生的气,很多人都说过这个时间不需要女生的论述,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就不由自主的发现,那些小女生的存在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出自身需求增长的规律或者预测出需求的类型范围,那么必须维持一个具备相当容量的补充资源库。

我在试图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会在我的生活中给予有力的联系和支持,这也是我发掘出自我意义和价值的一个过程。我仍然承认新的社交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新奇的元素,生活变得更有趣了,但是一切的一切,还是以源头为本,生活的源头,还是来源于人的本身。

我想建立一个新的社交工具,这似乎有点不可理解,但是我的想法是,工具是为人的思想所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主导人的思想,因此等我弄明白我们交际的真正内在需求,我觉得还是应该扩散给所有人去共享,毕竟我们消耗了资源,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这是偶像的时代

韩寒和方舟子。

其实我对此并无意见与看法,毕竟与我无关,但今晚喝的稍多,就有了废话要说。

我要说:这是一个需要偶像的时代,但是我们善于毁灭偶像。

韩寒是受欢迎的,因为他的成名战利用了某种超出规则的权利,这是现代中国人所渴望的;而后,他帮助普通人说了一些普通人不敢说的话,呼吁了一些为民谋利的东西,以身作则的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些,都是普通人所向往的。

方舟子,一个经历过eight·nine那场令参与者无法忘却的事件的人,他一直在为他们那一代所高呼的公平、自由、正义的社会而努力,在他的同学、同龄人低下曾经高昂的头,拿着野鸡文凭,过着道貌岸然的生活的时候,他还怀揣着梦想,打倒他们一直试图打倒的特殊势力。

这两者都没有错,错的是,本来应该成为社会偶像的他们,却被他们身后看似忠实的民众,一步步地推下神坛。这才是中国人最喜欢看到的。

很丑陋、我说的恶毒是吧?但是,这是事实。

看看我们的历史,哪个王朝没有反叛者,哪个开国的皇帝善终了他的追随者,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独立”偶像。稍好的时期,魏晋之风,贤士之世,难得在乱世之中,还有李后主这样的人开拓着精神的土地,却仍然被所谓的豪杰之士,盖世英雄们讥讽为亡国之君,从物质到精神,我们的土地,向来高产毁灭者,曾经我们自喻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却归演成了酸腐文人和秦始皇眼中的忤逆思想。

我所不清楚的是,是什么让我们这么变态地追求一种自我崇拜的权威。

总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好的,偶像是最棒的,朋友是最靠谱的;我们的制度是好的,我们的环境是优越的;我们曾经傲视全球,所以我们应当要重新回到老大的位置上。

这才是真正的脑残,没有证据、没有推理、没有严谨的论述,有的是嘴,有的是一击即跨的伪自信。

我们总是对某人某事某种精神推崇表扬,感动流涕。都是人,我们在表扬别人的时候怎么不反思自己在干嘛。

我们树立了一个个的楷模,表扬了一些积极分子,却总有人跳出来揭露光环的缺口,他们又不是神话,都是人,犯错怎么了。

所以这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精神病熔炉,能够撑着不倒的,还真是神话,所以我们现在发现全民偶像,没人出来挑刺的,越来越古老,古老到只有秦始皇一把火之前的社会大众偶像还没被推倒,至少孔夫子还没有被指责为奸诈的国家恐怖主义者和黑心的全球销售最多的教育书籍的受益者。

好在人多,打倒了这个过段时间还有那个。这边打倒那边竖起,可惜了这夹在中间的民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从未被拯救,一直被利用。

最恐怖的不是无知和愚昧,而是深入骨髓的愚蠢,这将毁灭人类千万年进化的成果。

 

模块化到底可以深入多少?

今早的时候,我突然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模块化,到底可以怎么走。

事实上,这一突发的想法来自于我昨晚用YSlow的时候,YSlow给出的建议,其中有一项是CDN的建议。我早上的时候才想到,HTML5支持的特性之一就是本地化存储,现在多用于游戏或者需要处理较多数据的时候,一个节约时间和资源的办法。

如果网站加载的内容中,固定的风格界面和JS文件,通过本地存储,在重新打开页面的时候,由本地完成这一部分预加载,那么剩余的部分就很有限了,甚至对于简单的页面,只需要传输文本内容,文本内容有多少?很少,传输起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的GPRS加载都可以获得和现在的网页浏览一样的效果,连3G网络都不需要。

这一点再早一点,来自于我对firefox启动速度的解决方法的考虑,自从我开始更多的做实验和写一些小工具的时候发现,我打开firefox的速度并不慢,至少我没有明显的感觉。后来我发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我不是开机就使用firefox.这一点发现给了我启发,或许对firefox的速度的指责,来自于那些重度依赖网络的人群,那些在开机之后马上需要接入网络的人群。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小困难,因为计算机的启动顺序是有定的优先级的,显然系统的组件是优先加载的,难道把firefox的部分模块加入开机启动项?这显然违背了firefox的原则,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作弊的行为。另外,还得知道WINDOWS是如何处理启动问题的,哪些模块优先?按照哪种方式加载?对于firefox来说这显然不太靠谱,但是这是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从一些角度可以发现,至少微软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安装MS的一些程序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选项:从本机全部运行 or 使用时进行安装。换句话来重新解释:把全部组件和设置安装好 or 先安装基础部分,其他部分在需要的时候再安装。

我第一次开始觉得模块化可以深入使用的时候是在高中,汶川地震之后,新闻报道中,建筑的坍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另一个重要的死亡愿意,毕竟地震本身只是在地下和地表的板块活动,只要人没有陷入裂缝,没有被地表坠落物砸到,是不会产生危险的。所以我认为,如果建筑在剧烈作用下不得不分离、或者被破坏,那么完全可以放弃那部分,就像人的身体衣物着火之后,脱掉着火的部分一样。如果这栋建筑的某个方向被撕裂,那么这个方向从整体脱离,另外一半依然稳固在位置上,可以减小灾难损失。

这种思想后来就在我的脑中扎根,灵活地模块化分割与组装,提高组件的利用率,我几乎设想这样的思路可以运用到每一个地方去。

但是,模块化到底可以多深入,以及有什么样的后果,我还不清楚。

 

 

建筑中的重力与电力转化

我注意到,即使在智能建筑中,步行阶梯依然很多。每天,当人们从这些阶梯上克服重力攀爬时,自身消耗的能量除了帮助减少热能储备,并没有被利用,而每天这样形式的能量流失是非常可观的。正如大家所认识到的,电能作为一种能源,其利用的高效性和自身的清洁性,都好于其他能源,所以在我看来,把各种各样的能源流失尽量转移到电能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想法。

我基于这样的思路,试图把重力势能转化成电能。

继续阅读“建筑中的重力与电力转化”

澡池说

下午被我爸拖去澡池泡澡去了,泡的我已经无法形容惨状,但是却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当然要说明的是,因为我在的是我们选矿一场的福利澡堂泡的,所以不一定和外面的营利性澡堂泡澡一样的环境,但是感受应当是差不太多的。

泡澡在我看来,最出名的是我们的阿基米德老歌,是他高呼“尤里卡”,解决了浮力定律,而后全世界数十万的男人都这么泡过,再也没出现过什么伟大的发现了,究其原因,估计和我们中国人喜欢在桑拿谈生意一样,当你们脱得光光地开始泡澡的时候,脑子里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这时候要么实现准备好谈什么,要么就什么都没得谈。显然,后者远远多于前者,因为前者属于中国人,大家都脱光光,脑子里不带杂念,最时候谈紧要消息了。

泡的时候,我看着自己弯曲的腿,顺带就复习了一下光的折射,凡是在洗澡中能够通过观察得出的,一般也都发现的差不多了。包括传奇的伯努力方程,你可以观察开水池和澡池的流通管口,就是用的水利梯度和伯努力,让烧开的水在两者之间自由流动。

我看着大家一个个泡的全身通红摇摇欲睡,就像到了催眠的问题,据称水热的时候,会加速血液循环,尤其是受到较热的刺激的时候,全身肌肉紧绷,各种激素乱飞,当然最核心的,就是等你习惯之后,想睡觉。我在想,Inception(我用Inception是因为我觉得奠基的翻译意思比盗梦空间来的传神)完全可以把主人公拉到澡池里,开热水那么一泡,多舒服的就睡了,还可以推倒旁边的热水里弄醒。我把这两个反向链接,想出了一个通过意识杀人的方法。

继续阅读“澡池说”

故事游的方案设计

确切的说,我还不清楚如何表述这一模式.

在现有的旅游中,游客在旅游之前显然是会在网络上搜罗一下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我们注意到,在指定旅游计划的过程中,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搜索。也就是说,看到了相关介绍之后,做出行动。

显然,这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尤其是探险类的旅游,例如徒步穿越等。

我所提出的这个方案中,以灵感来源做说明,首先贴上原新浪微博的内容:

@创业者公社-南京: 可以做一个城市故事的线上互动旅游,游客先扮演角色,现实中完成体验[酷]@老夏逛菜场: 建议设计一条民国游线路会很火,时间定在两到三天,游客可以游中山陵美龄宫总统府蒋介石别墅戴笠公馆国军江宁军火库等,可以吃南京的民国菜,晚上可以住在中央饭店,饭店有很多故事很多人不知道@新浪江苏旅游【“美 好江苏欢乐游”之南京推荐】2012年起,江苏省旅游局将启动“美好江苏欢乐游”大型活动。玄武湖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中山陵园风景区、“总统府”、 栖霞山风景区和汤山温泉度假区重点推荐哦。还有“温泉高尔夫休闲二日游”、“博爱之旅精华三日游”、南京国际梅花节、礼佛节、江心洲葡萄节呢。

在这里,用户首先通过网络,假定扮演某一角色,然后通过结合实体地点的方式,来完成整个的体验过程,当然,也许用户会在实际的体验过程中,由于某一原因,转而去体验另一角色,这就要求该虚拟现实系统具有良好的存档和转换性以及跟随性,可以方便地让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过程中,完成角色体验也好,剧情完成也好的各种体验任务。

这是一个需要虚拟现实和实体结合的在线旅游站点,而且,很明显地,脱离了传统的旅游定义和形式,更多地像是对人生的体验。

预测:随着人们网络生活的丰富,大部分人愿意通过虚拟技术扮演另一种自己,体验另一种生活,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新旅游形式,将带来体验和个人生活娱乐的新革命,丰富的史料不仅仅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激发了新一代的体验和冒险探索精神。

今天先临时记录思维发散到此为止,后续会补充完善这一可能的形式。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pmday.com,这是收藏的个人博客之一,版权归属原作者。

在足球场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凶狠的拼抢不断的传球、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因为处于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往往血溅当场、他们是球场上的发动机,控制着全 场的节奏、他们调配团队的资源,把球精准的传送到最有机会的队友脚下,这群人就是中场核心,西班牙的中场核心,大师级人物—哈维。

在现今的互联网行业中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产品经理”。

互联网并不像世界杯具有80年的历史,所以团队中的人员分工和定位相对模糊。特别是近几年才在互联网出现的产品经理这个工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核心职能、核心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中来。

在此,仅和大家讨论一下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我想,只要认清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其他的迎刃而解,或者根本无需解。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无论你是否有职权。
继续阅读“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初看Wayfair

初看到Wayfair的时候,很舒服。

这种舒服具体描述一下,就是午后逛商场的感觉,而且售卖的,也是以家具为主的产品,整个家庭的感觉一直贯穿着整个浏览的过程。

我忍不住贴上整个首页,因为它让我想到了Diete的一句话,what is a good design?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在国内,我可能就不会考虑再去实体店铺选择家庭用品了,这也突出了Wayfair的设计目标:以实体店为竞争对手,让用户选择网络而不是实体店铺。

当然,作为一个工程出身的人,我对于它所提供的产品本身也非常感兴趣,产品大多设计简洁,并且由于网络销售,显然在设计上也是便于安装和拆卸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能够在虚拟浏览体验上做提升的话,应该会很棒。这个站点在今年才进行了整合,把之前散落的很多小站点整合到了一起,统一管理,最重要的,它8年以来没有融资。

现在附上该站点,Wayfair ,相信体验之后你会有新的认识。

 

作为创业者,如何熬过第一年

TechCrunch©

作者詹姆斯·阿尔图切(James Altucher)是一位投资人、作者、程序员兼创业人士。同时也是资产管理公司Formula Capital的总经理,曾写过6本关于投资的书,最新的作品为 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此人经常会写一些经验类的文章给创业者和投资人,文风幽默犀利。这是发表在Techcrunch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业和投资经验,总结出了9点非常重要的经验,相信会对创业者在第一年的发展有所帮助。以下为正文:

继续阅读“作为创业者,如何熬过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