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还是多

很长时间以来不谈工作了,因为环境实在恶劣,说出来只怕丢人。这一段时间做了一些尝试,现在做一些总结与回顾。

少还是多

最近一次购置数码设备是大半个月前的 Surface Pro,上学时候的华硕K42已经不堪重负了,但是依然值得表扬,正常服役4年至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并且被我拆的七零八落让我学习了一番,现在电池损耗只有37%,一个 USB 接口接触不良几近报废,触摸板右键报废,当初的购置价格是4780,折算下来很划算。为什么要换呢,主要是上下班途中不堪重负,然后作为主力武器不够用了,怎么着都只能换了,然后装上了 Redhat  和 SUSE,继续为我服役,同期的宏基,早已全部报废,所以华硕的东西总体来说还是过得去的,没有残忍使用的话坚挺到毕业是没有问题的。

Surafce Pro,我有一个知乎的回答解释了选择的过程,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一下。现在说的是一些使用感受。

第一个字是少,机身的接口有1个 USB 3.0,一个 TF 卡槽,一个 MiniDP 以及一个电源接口,所有接口正好够用。

第二个字是轻,和其他笔记本比较起来,这个算是轻的,当然和黑科技的帝国索尼、NEC 之流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第三个字是静,这个尺寸和设计上塞进了完整的 X86 架构,这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是神器级别的,凭此秒了其他一干竞争对手。但是风扇几乎无声,感受不到发热。

不好的地方当然有很多,比如只有 i5 处理器,当然有高配可选,但是我很质疑高配的存在理由,还真的指望他做完整的笔记本用?现在配置可以正常开两个标配虚拟机,做做 DEMO 已经可以了,其他时候必然得挂上 RDC 来用,这一点有很多 MS JumpStart 的嘉宾佐证。从此我就可以背着一款普通的商务包去上班了,再也不用背着典型的电脑包去,一眼就被人看出来是苦逼的 OneMan IT。

本着工作的认真态度,我还是认真地考虑了部署 Surface 的可能场景,尤其是搭配了 WP 系统的手机之后,简直是绝配。正常使用者没有任何顾虑,该干嘛干嘛,对于我来说,有现成的 RDC,商店中也有诸如 MyServer 之类的应用帮助远程管理服务器。然后绑定好,很多东西都可以推给手机上,真正说走就走。

现在随着 OneNote 的免费推介,杀手级的手写功能也开始浮出水面,在 Office 的全系应用中,都能适配手写功能,所以像一些呈批件,定价表什么的,真的可以考虑不用打印出来了,我现在还没了解到比较丰富的关于手写签名的可信度的案例和设计,不行我就努力一把试试看,要知道一个普通公司的打印机和打印纸的损耗也是每年不小的开支,而且还不环保,最重要的就是本来已经做好的电子文件,还得打印出来再送批,批完了还得再扫描成电子档,来回折腾不说,严重影响效率。而且纸质版的签名有伪造的可能性,数字版的,加个时间戳,安全性也要提高不少。无奈,领导不是这么看的,领导眼里的电脑设备只是设备,而不是生产力,所以此事基本无望了。

回过头来说说少还是多的问题。

一个产品在开发的原型阶段会有很多版本来自于抄袭,把能找到的都模仿下来,实现之后,开始少,不断砍掉不合适的,不行的,不需要的功能,最后就是定稿了。这个过程中,多很好办,少是最不好办的。

早些时候苹果还没有觉得自己有商务市场的时候,毫无动作,知道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突然免费放开了 iWork 系列,准备认真的大干一场了,同样 WP 系统的 Office,一开始功能也极为简单,微软不像苹果那样不重视商务市场,但是在微软的设计初衷看来,既然是在手机上,就砍掉了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留给你简单查看,修改的功能,更复杂的?在饭局上赶紧修改个 PPT?微软觉得这事是你公文包里的 Surface 干的,所以实际上微软的一条龙是这么干的。不过现在屏幕越来越大了,不代表手机只能干些简单的事情,所以微软也想通了,这么着吧,给你 Office 365,这下满意了吧,只要能上网,你不嫌缩放翻滚折腾的厉害,你就去自己玩吧。连带着苹果也在抓紧搞定 iWork 的表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苗头,不知道最近微软针对 MAC 平台的 OneNote 更新有没有城下竖旗的味道,至少2014 版的 Office 即将登场倒是表明了现在的云端不是很给力,换句话说,就是太少了。

我对云端的印象还来自于 Google,早些年 GoogleDocs 刚出来的时候,真是简洁明了,很是鼓舞了一大波的 mail 用户,这货才是网页办公的利器啊,后来用着用着发现不对味了,很多东西不能像 Office 里那么干,或者直接就是没有,这回又开始走衰了,但是 Google 早已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线转格式啦、免费收发个传真啦、绑到 Google Drive 里啦,放出一些小招,也算是灵活应变,搞得微软很不爽。365 的出场就是这么干的,稀里哗啦的桌面版 Office 该有的功能一个都不能少,齐刷刷的码上,就此给大家摆出阵型,告诉丫的正规军是这样的。于是,消停了许久的“少”又不见了。

对此,各方的说法都差不多,不论你是 UE 也好, UI 也罢,哪怕是 CEO 行业老大出来指点迷津,想要少? OK,要么你不把它当生产力,要么你有钱。不做生产力工具,比如时尚界人士,主要武器是思想和灵感,其他都是浮云,那么你想怎么少就可以怎么少,哪怕少到 Word 文档打开后跟 jpg 图片一样,因为你有小弟和干活的,你动动嘴就可以了。有钱?没错,隐藏式响应设计现在有,浮动设计也有,带宽也够你随走随写的要求,前提就是一个字,钱?只要你花得起钱,甚至可以去定制一个版本,满足你小手一抖,齐刷刷的浮现工具栏编辑栏等等等,大手一挥统统不见,只剩下文字如茶叶一般,静静地躺在白瓷般的背景上。好,YY 结束,一句老话总结,不是不造,时候未到。

Rams 提出的 less and more 的几个产品,你会发现那是执行式的,细细比较 calculator 和 computer 之间的差异就会理解。但是理念是对的,让最适合的资源出现在最适合的地方,这是 CPU 干的事,也是人的执行力不如电脑的地方,说到多,看看应用层面就很多,说到少,最后落到电气层面就省 开和关 了。

而我一直试图设计一个能够适合中小企业的 OnePackage 方案,要么不靠谱,要么效果很差,要么能力不足设计不出来,最主要的就是在平衡少和多上,受制于现实条件,自然所有的东西都是越少越好,但是随着发展,又会变得越来越多,如何平衡好这一个过程让我觉得这应该是属于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热爱的课题了。

最后分享一个处理这类困局的利器——几何原本,多看多想,或许对于少还是多的问题能有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