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 UI和信息

Metro UI,一种由微软提倡并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理念,起源于Swiss Style,强调设计的简洁、可读和客观性,当然,Swiss Style本身是一个基于出版印刷的Style。

微软在使用这一观点的时候,提到了王域地铁(the King County Metro)的灵感来源,微软的设计人员指出,在他们看来,快速获取重要信息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交互界面所必备的素质,所以仿照王域地铁的指示牌设计,出现了现在的WIN 8的开始界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是实现了简洁的特点,一眼看过去可以扫过大部分的App Logo,在Metro UI里面,文字就是Logo的一个部分 ,所以单纯的一个图标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哪一个应用,某些时候,还告诉你当前应用发生了什么,这里可以看一下另一个应用程序:

这是国内人人网官方的MetroUI 风格的WIN 8 应用,在这里,已经开始体现出了明显的信息化的特征,也就是可读的原则(什么叫可读?不是读的懂,用户读不懂的设计是失败的设计,失败的设计就不需要的考量了。可读指的是除了表面信息之外,用户将有极大的可能产生获取更多信息的意愿,并且载体可以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有很多人对于Metro UI 的认识都基于微软产品里的“色块”。从设计一个Metro UI 应用的角度来看,色块其实是一种信息量很丰富的载体,颜色可以代表重要性,代表排序,矩形可以通过方向(长短边的布置),通过大小来传达不同的内容层次,颜色与颜色的组合,矩形与矩形的组合,都可以产生好几种不同的信息传达套件,更无用去考虑颜色与形状的组合。这一点与手机的外观设计可以做类比,最早的时候,手机的外置天线还是很富有趣味和象征的,因此人们很大程度上都忍受了它的格格不入(不少人都有过天线断裂、不好容放的经历吧),后来,手机已经变得很流行了,不再具备新奇性,人们对于这个多出来的小东西产生了厌恶,随后环形天线就出现了,再然后,今天的年轻手机用户似乎并不清楚手机的天线在哪里。从一开始方方正正的大哥大式的手持电话,到翻盖、滑盖、触控,甚至索尼新出的悬浮触控,每一种设计的变化都是为了契合信息传递的变革而出现的。放在MetroUI 身上,这种“色块”的表达方式很快也会被人们所接受,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色块”确实是MetroUI理念下一种很好的设计结果,但是,并不是说MetroUI就一定得用“色块”来表达。

这张图,来源于古埃及《亡灵书》(Book of Dead),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古老的一种Metro UI 设计产品,看过古埃及文献的人都知道,怎样阅读古埃及经书是需要传承的(方法请参考让·弗朗西索·商博良对于罗塞塔石的解读),即使如上图,选择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都是你的选择,但是重要信息都已经通过图画传递出来了,辅以文字说明。我本人十分讨厌上图,因为我不喜欢这种在我看来很黑暗感觉的东西(否则它怎么叫亡灵书呢?),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即使我只看了一眼,也已经得到了不少信息,也会不由自主地从图像上游移到旁边的注释文字上。

所以在使用Metro UI,或者说,应当了解Metro UI的目的,是使信息工作者去思考,如何更有效的传递信息,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站也仿照“色块”做了UI的改版,效果我不能说不好,只是对于有些门户资讯类的网站来说效果实在是适得其反,我直白地说,如果没有处理好加载的过程,用户不是看到丢失了样式的字符就是看到了“一坨一坨”的东西,这两种感觉都很糟糕。我建议如果真的要这么处理,不妨多考虑一下如何展现色块加载的过程,借此掩盖住后台数据加载的问题。

在写作本文的时候,还有一个方面:来自于建筑师对建材的审视,材料本身也传达着很多信息,花岗岩的墙壁,裸露的钢筋骨架,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材料本身所带来的设计意图,所以建筑设计中,其实很早就采用了Metro UI 的设计理念。

总之,信息化的时代里,最重要的是让信息由组织地呈现,同时也兼顾时间上的有效性,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是信息产生使用价值,从这点上来看,Metro UI 已经是一个具备案例价值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