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思考与实施的维度

这个想法是在下午的一门课上冒出的,也算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
现有的三维坐标系已经广泛而全面的得到了支持,但是这实在简单的、亦或者说是经典的平面模型中得到的广泛的检验,随着参数化设计的开始,以及建筑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建立在传统的模型之上的坐标参考系,多少在增加建筑师设计时的思想负担,抽象出一个空间模型的时候,沿着X,Y,Z设想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我现在想的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采用坐标系的意义应当是——表示大于标识。
这一点我相信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尤其是在草图设计阶段以及方案测试的时候,全部回到原点的对比参照是很费力的事情,但是相对于临近的某个已有标识的参考来说,却是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以这个参考来建立它周围体块或者元素构成的新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与标准坐标系之间通过坐标转换等方式来完成沟通。这一点对于多规则形制的群组来说,会大大简化建模的过程以及抽象出模型的思考。
当然,想要改变三维坐标系的地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为在三维的世界里构建模型,它是最简单的参考系,不论如何构建其他坐标系,都会增加标识上的难度,唯一的办法是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把标识的转制工作交由机器完成。

上图的两个体块,最终都可以由三维坐标标识的三根轴线标识出所有点的位置。现在来看的是不一样的地方,三维坐标的三根轴线把空间划分成了八个区域,但是标识出一个点或者一个体的位置,必须归纳到轴线上,否则无法说明在内里的位置,但是以体块划分的时候,却出现了多重选择,可以标识出到线的位置,到点的距离,亦或是与某一个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内切,外包….)。

这个简便之处带来的优势同时也凸显了其劣势,过多的选择给统一带来了阻碍,没有一定的规范就无法完成标识的转换工作,所以这就使得分离出的相对坐标系必须带上有效性和时间性的属性。这也仅仅是初步就发现的问题。

但是我相信,随着发展的需求变换,固守当前的三维坐标系的观点是会被逐渐放弃的,解放思维的负担必须得到抽象模型简化的支持,希望其他有同感的人一起来发展完善这样一个变革的措施。